小程序也很棒 《厦门人民广播电台 发展70周年” 综合媒体系列专题 从这里,可以听到共和国的声音 “新城市,新成就:从1310kHz开始” 系列专题(1) 每次我们说话 见证厦门经济特区的每一个进步 这里 厦门人民广播电台 如果时光倒流七十年,厦门还是一座小岛城市,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才刚刚诞生。 如今,小镇已成为现代化国际都市,广播电台也演绎了70年的广播传奇。 在这个传说中,“广播里的每一个声音都见证着特区的每一步进步”。 即日起,本台将推出《新城市新成就:从1310KHz开始》系列报道。 请听下面第一篇:《从这里,听到共和国的声音》。 “厦门,厦门,你是英雄之城……”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资深播音员邓德轩演唱的《厦门颂》。 作为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早期著名的开场曲,这首歌曾经勾起了很多老播音员的回忆! 厦门广播电台播音员邓德轩(左)、徐曼丽(右),摄于1960年7月 1968年,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员工合影。第三排右四为播音员邓德轩。 70《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 作为“共和国同行”,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49年12月25日,广播频率1310kHz。 当时,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只是简单的广播业务厦门儿童播音主持培训班,没有录音设备。 因此,厦门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时的珍贵声音没有被保留下来。 但该站首任台长林子东却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的后裔。 年仅31岁的她就带领十几位“年轻人”通过艰苦创业创业。 林子东回忆说:“当时我们的转播室没有专门的隔音设备,录音机在哪里?没有交通工具,记者完全靠两条腿和一支笔!” 首任台长林子东老照片 刚开播时,由于白天没有电源,该台只能在夜间播出三个半小时。 后来,随着发电机的加入,开始了白天广播,新闻、文学、服务类节目也相继推出。 厦门电视台广播剧制作团队和天津广播电影艺术团演员正在排练广播剧《邮局孤儿》 “人民广播电台也到了各地播出节目的时间了……” 开播以来,厦门广播电台始终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文文摘》和《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广播》节目,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信息。 孩子们听广播的老照片(来自网络) 起初,厦门人家里没有收音机厦门儿童播音主持培训班,文化宫、中山路等配备收音机音箱的地方就成了他们的集体收听点。 后来,随着有线广播的普及,喇叭响彻千家万户的景象开始流行。 20世纪50年代负责组织人们听广播的林秉干回忆道: “当时广播电台很受欢迎,最受老百姓欢迎。(大家)都按时主动收听,最喜欢讲故事了!还有歌仔戏和闽南语新闻。” 孩子们听广播的老照片(来自网络)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1年10月,湖里第一声枪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厦门人民广播电台也与特区一起成长,见证并记录了这座小镇的美丽蜕变。 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曾任厦门广播电台记者。 为了跟踪报道特区建设情况,他无数次奔赴施工现场。 厦门文史专家郭坤聪(左立)早年与电台同事合影 郭先生回忆道:“1981年10月15日,在现在的长安路(湖里),伴随着一声枪响,推土机夷平了2.5平方公里的土地,筑巢引凤! (外商独资)企业为银华地砖厂,1982年中国厦门、夏新入驻。1983年10月22日下午铂之爵主持学院,第一架飞机从厦门国际机场成功起飞,从此,厦门已经和整个世界相连了!” 70《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来到厦门……》 1953年广播员合影 1957年广播员合影 1962年广播员合影 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建站60周年合影 声音永不止息——纪念厦门人民广电事业发展70周年合影 从边陲小城到现代化国际都市,在厦门经济特区蓬勃发展的同时,厦门人民广播电台也在转身:从单频到五台串联,从传统媒体到综合媒体。 如今,汽车收音机、手机、智能音箱已经随处进行广播。 在“永恒的电波”中,总能听到厦门和民国的声音在同一个频率上共鸣。 记者/陈颖 播音员/陈雷 制片人/林彦真 铂之爵主持学院优势: 1.播音、商务、婚礼、讲师、超级演说,五门课程全覆盖,只收一个课程的费用; 2.课程是一次缴费终生学习,可免费复训; 3.学生毕业后颁发结业证书并安排主持单实战,优秀者有机会进入学院其*工程团队培养或者安排就业; 4.五大课堂学习:酒店大班课堂、线下面授课堂、1一对一特训课堂、课外观摩课堂; 5.课程时间灵活,周末课和非周末课: 6.课程周期是2个月,理论和实战占比3:7,并会不断升级课程内容; 7.雄厚的师资队伍可对接外部酒店、活动公司、企业商学院资源给学生立体化的学习实战;。 |